曾經認為,生命是一條線段,生死在兩端,填充其間的就是人生。這是一段既定的距離。為了趕在終點之前讓這條線段看上去更為豐富多彩琳瑯紛呈,我必須竭盡全力地用身心去丈量這條線。我以為這是一種責任,也是一種義務。
但在這條線段上,總會有種種不可預期的事件發生。雖然我并不懷疑自己面對未知的能力,我自信人生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,但面對事件初始帶來的驚心動魄甚至地動山搖的巨變,也還是會有暫時的困惑與不安,盡管旁人看上去我還是一如往常般的云淡風輕。
不論此生還有如何的變幻,2017年,都當是我人生中一個難忘的節點。這一年,森山健康小鎮正式投建。初涉如此龐雜的項目,其間各種跨界問題一股腦堆在眼前。哪怕事前心中想得再明白,在真正將它們落地時,仍然感覺千瘡百孔。就象孩子們玩的打地鼠游戲,剛剛打滅這一只地鼠,那一邊又冒出頭來,忙不迭沖過去將其擊倒,尚未體驗到勝利的快感,前方又有新的地鼠在蠢蠢欲動……看似并沒有大的困難,但諸多煩擾紛蕓疊出,按下葫蘆浮起瓢似乎永無休止。這一年又加上母親去世、女兒出嫁等悲喜家事,時有心力交瘁之感。但心下還是清醒,我知道這種方式、狀態都不對,我需要拼的并不僅僅只是速度與效率,而是心智。我仍然能夠偷出時間去給自己充電,繼續我的清華五道口與哈佛商學院的學業,與國內甚至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界精英們在一起,感受他們的經營哲學與思維方式,盡管也算收獲頗多,但如此一來,對于事業,對于人生的急迫感卻更強了:面前有那么多優秀的人,他們所掌控的是比自己所經受的手筆要宏闊得多得多,而他們卻能有如此從容的時間和智慧,對比他們,我更覺自己的單薄無力,于是愈顯焦燥。
我急需找到一種方法,以便使自己在解決小困小難時更為得心應手并不被其困擾?;蛘哒f,希望自己能夠增進智慧,消解煩惱,心平氣和地面對。譬如說在小鎮的建設過程中,那個目標是始終清晰的,但抵達這個目標的路徑卻是有許多種選擇。人說條條大道都通羅馬,可我又如何能夠在一地紛蕓當中,迅速地辯認出最快、最便捷的那一條呢?
煩亂中,迎來了2018年的春節。每年正月初一,除了帶領家人祭拜祖先,祭奠先人,表達感恩與敬畏之情外,必赴禪院寺廟,或打座禪修,或聆聽開示,或者只是單純地尋一方清凈地,靜坐,省思。這一天,我們去了位于金華的智者寺。
智者寺始建于南朝,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。興盛于唐,重修于宋,延續至元明清。幾經風雨,又于眾生念中重生。智者寺是雙龍國家級名勝區內的著名佛教歷史文化遺存,是歷史上金華山儒、釋、道文化和諧共棲的佛教代表。
上山之前,心中并不平靜。工作、生活中的紛紛擾擾已經盡量不去想,但不代表它們就不存在。就象籠罩于山腰的霧靄,隱隱綽綽,讓人不安。
在肅穆、寂靜的佛殿,以虔誠之心,敬奉一炷清香。仰望莊嚴寶相,回望山下滾滾紅塵,不覺感慨萬千,止不住熱淚盈眶。適逢有大師講法,便靜坐一旁聆聽。待其講畢,遂上前訴說自己的煩惱。大師認真傾聽了之后,贈予我12個字:悟靜圓覺,以靜覺心,取靜為行。
這是來自《圓覺經》中的慧言。眾所周知,《圓覺經》是佛教一切經典的眼目核心,其義理淵深澄澈,文辭優美精煉,此經是佛祖為文殊、普賢、普眼、金剛藏、彌勒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,頓漸兼容,福智雙修。
法會上,威德自在菩薩請法世尊:佛啊,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種,您能不能大慈大悲廣大法門,告知我們成佛漸修的方法,使我們參加法會的菩薩以及未來求大乘道的眾生,能夠盡快悟道,然后悠游于大自在中。
佛曰:“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凈圓覺,以凈覺心,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,從此永滅。”
曾經我也數次誦讀《圓覺經》,但卻并未用心研辯,更未將此運用于個人修行之中。只是單純地認為修行有多種,有人視打坐念佛為修行,有人視工作事業為修行,有人認為幫助他人是修行,而我做企業,為消費者謀求健康也是修行,再如眼下我們做小鎮,是為更多的老百姓謀求福祉,也是修行。這些都是停留在“行為”的層面,而非“心”的層面。我更需要一種直接或間接的方法,抵達內心。
大師進一步開示道:這12個字的要義是用自己清凈的心,去成就自己。即圍繞著“凈覺心”去修行,沒有混亂,沒有妄念,沒有動亂,沒有是非,沒有貪嗔癡,也就自然沒有了煩惱。在深思熟慮之后安安靜靜地去做,取靜而行,靜則無亂。這樣去做的時候就不會有后悔,更不會事與愿違。
我仔細地琢磨每一個字句,并將它們一一映照在自己身上。我所有的煩惱,皆來自于我的慌亂。而我的慌亂是來自于對自己全局性掌控力的懷疑。這份對自我的懷疑是從前未曾有過的。而這一切之根源皆因為這份變化。
從一個人帶領著一群人,將一棵草做成了一份產業,而眼下做小鎮雖說是在這份產業的基礎上而延展出來,但意義截然不同。
做企業,簡單說來我只需掌控好產品,只要一切圍繞著產品而做足功夫,繼而提升服務,市場、影響力自然會隨之而來。做這一切我輕車熟路,成竹在胸。但是做小鎮,需要面對的是這座城市,對農村、農業、農民負責,讓農村更美麗富裕,讓農業得到長足發展,讓農民更為體面,更有尊嚴!這是一項注定只能成功的項目。對于發生在其間的任何一點失誤,我都不能夠容忍。
但是畢竟有許多自己陌生的領域。我不可能讓自己萬事皆通,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在我心力之外。一切皆變,瞬息萬變,我唯一可控的,就是自己的“凈覺心”。
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,我頓覺豁然開朗。
在走向未知的旅途中,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。只要自己保持“靜”,用什么方法呢?是大師沒有說出來的“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”。即將一杯渾濁的水放靜止放在那里,不要去攪動,放久了,水中的雜質會慢慢沉淀下去,水自然就澄澈了。在很多問題漸次冒出來甚至同時涌現出來時,不要恐懼,更不要慌亂著去想要立即解決它們,先將它們靜止在一旁,理清問題根源之所在,然后真正從癥結上處理掉,便得“靜慧發生”。這些問題如人的妄想心,念念生滅,無窮煩動。只有觀照到此心,才有可能把妄念壓伏下去,“身心客塵,從此永滅”。
諸般佛理簡單又深邃,我仍需精進修行。哪怕面對再重要的變化與再繁多的問題,只要發心清凈,其導向自然不會有錯,更無需任何置疑。工作中心無旁鶩,包容來自外界的怨懟,懷疑,譏諷,否定等等不善之舉,既然決意登山,就心無雜念地到達峰頂,不必在乎山腳下的人說三道四,以慷慨之心,盡達理解。不仰慕他人,更不會輕看自己,依然會向外而求,但求得的是學識,是眼界,是與這個大千世界更貼切的連接,但更大的著眼點還是自己的內心,以思考,以領悟,以靜應變,于靜變之中,求得寂靜輕安。
如此,讓生命變幻為一條射線,只有起點,沒有終點。